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百花齐放网 | 一次向英雄致敬的写作

百花齐放网 | 一次向英雄致敬的写作

2023年11月18日 06:55:30 来源:解放军报 访问量:486 作者:黄传会

60多年来,孙家栋主持了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近50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他先后主持了我国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为我国突破人造卫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卫星导航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称号。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孙家栋就是一位仰望星空的奋斗者。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有机会书写这些人,是一件多么令人憧憬的事情,《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浙江人民出版社)正是这样的一次写作。

2019年底,我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创作程序。我先是收集了几百万字有关航天和孙家栋的材料,阅读后对我国航天科技总体情况和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开始了密集采访。

范本尧、欧阳自远、叶培建、龙乐豪、杨长风、吴伟仁、姜杰等院士,李祖洪、谢军、张荣桥、孙泽洲等航天界翘楚,哪一位身上不闪烁着清辉?这些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大忙人,听说我要写孙家栋,没有一人推辞,都挤出时间接受采访。

他们给我讲“东方红一号”、讲“嫦娥”、讲“北斗”、讲“天问”。那些感人的故事、精彩的细节、飞扬的激情,一次次打动了我。于是,一个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孙家栋,一个勇挑重担、奋发图强的孙家栋,一个无怨无悔、航天报国的孙家栋,在我脑海中慢慢变得丰满、生动起来。我们似乎成了早就相识的朋友。

我期待着与孙家栋院士见面。尽管我已经在一些报刊书本里见过他的照片,看过他的一些视频,但写这部书,与他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非常有必要。

孙家栋坐着轮椅,由他的秘书推着来到他的办公室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他如同邻居家一位老教授,或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孙老眯缝着双眼,微笑着,朴素、随和、谦虚、慈祥……

一开口,孙老就说:“非常欢迎你们作家关注航天领域。不过,咱们约法三章,航天事业是集体创造的事业,首先是中央正确决策,全国大力支持,您一定要多写写航天群体,多反映航天精神。至于我个人,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我告诉他,为了了解我国的航天发展历史,我已经读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包括《钱学森导弹手稿》《钱学森航天岁月》《钱学森科技人生》《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中国航天大事记》,以及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陈芳允、闵桂荣等院士的传记。

孙老说,钱学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之初回国的。当时,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比国内强多了。要抛弃这些回到苦难的祖国,的确很不容易,那得有多大的情怀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钱老当时在国外每个月的工资加各种津贴,对国内的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就看个人的信仰了,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关键时候,一目了然。孙老告诉我,钱老和“航天四老”最可贵的是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科研态度。正是靠着这些精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科研储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赤胆忠心、殚精竭虑、攻坚克难,搞出了“两弹一星”。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由此,我理解了孙家栋经常说的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内涵,也确定了本书的主旨——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航天事业是集体创造的事业,航天工程是个群体参与的工程。在深入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航天工程是“大兵团作战”,由无数英雄团结协作而成。所以我认为,《仰望星空》要想将孙家栋的文学形象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必须写好“航天”这个群体。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姜杰,“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三号”总设计师谢军,“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等,都是航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如同一颗颗发亮的星星,用自己的光与热组成了璀璨夺目的星空。因而,写作中,我用大量的笔墨铺陈于他们身上。

这次写作颇具挑战性——因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航天盲”。写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必须写“1059”导弹、“东方红一号”“嫦娥”“北斗”“天问”五大工程,必须向读者阐述清楚这五大工程的科技含量、工程难度、科研成果,而这些阐述专业性强,甚至非常枯燥。但只有将这些问题讲清楚了,才能体现出孙家栋所作的贡献。面对陌生深奥的航天科技、错综复杂的航天工程,我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采访时,我觉得差不多听懂了,可回家打开采访本一琢磨,还是没弄清楚。好在时间长了,与采访对象都熟了,成了朋友。我将作品中写到的一些主要人物的章节都发给本人审读。他们一一看了,有的还逐字逐句作了推敲。这样,最起码避免专业错讹。在我的创作经历中,与所写对象如此密切地互动还是第一次,效果奇佳。我坚持,在行文过程中,宁可牺牲一点儿文学性,也要将科技问题讲明了。

《仰望星空》最后一节《重逢》,我让孙家栋做了个梦,在万里长空的广寒宫,他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重逢,他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航天走过的峥嵘岁月,共同展望了中国航天的美好明天。这个梦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孙家栋的秘书告诉我:孙老读到最后这一节时,笑着说,“我们的作家还挺有想象力呢。”

这是一次向英雄致敬的写作。我非常清楚,对于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对于中国航天的丰功伟绩,拙作只能算是一次简略的叙说。中华民族不缺少英雄,我们需要更多、更精彩地书写这些英雄,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传。

采访孙家栋时,我曾经问他:“孙老,您喜欢仰望星空吗?”

他说:“航天人都喜欢。”

我又问:“仰望星空您看见了什么?”

他笑着说:“保密,这个保密!”

宇宙浩瀚,星空灿烂,的确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我想,书写英雄,致敬英雄,作家应该更贴近英雄、了解英雄……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