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百花齐放网 || 孙凤来:锄禾日当午 | 一粒小麦的旅行记(中)

百花齐放网 || 孙凤来:锄禾日当午 | 一粒小麦的旅行记(中)

2023年03月31日 07:58:50 来源:星火红色文化传承与毛体书法研究 访问量:554 作者:孙凤来


一粒小麦的旅行记(中)

文/孙凤来

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华德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开展。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纪念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更好的以实际行动广泛的深入的扎实的学习宣传雷锋精神,哈尔滨华德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党总支于2023年3月10日,策划组织开展了以“一粒粮食的旅行记”为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雷锋主题党日活动”。



此活动是在2022年2月开始策划启动的,我作为华德学院的校外辅导员提出这一动议,在向原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郁黎谈了我的想法后,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2022年2月7日上午11时15分,我和王郁黎书记微信交流这次活动的想法,共同商谈统一了思想。王郁黎书记认识到组织好这项活动,将对学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迅速行动,说做就做。立即和学院辅导员商议,由金文雯老师在全院学生党员骨干中组织落实,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给全国各地主产粮区的学生打电话发微信,做出安排(学生正值寒假在家期间),要求: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各地的学生,给他(她)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每位同学接受任务立即落实,开学把当地主产粮带回学校。同学们对于学院交给的任务都完成的很好,值得给与表扬。这些同学是河北省的李轲,天津蓟州区的张佳辉,辽宁省义县的李兆涵,吉林省辽源市的姜泓羽,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同江市的张宏瑞,黑河市九三农场的孙凯等同学。



原计划开学三月就开展学雷锋月进行这项活动,因为疫情的影响,只好后延,推迟到至今。2023年3月10日终于在华德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完成了这一别开生面具有深远纪念意义的思政课(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是由原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合并)。
为了不忘过去,了解农业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留住历史(农业发展史),向雷锋同志学习,勤俭节约点滴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为了教育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我写了一篇《一粒小麦的旅行记》,延展开来进行一次思政课,下面让我先算一算两笔账:一是劳动付出收入账,二是珍惜粮食节约账。从细算这两笔账大家了解了会有怎样感想?是不是很说明一个问题。请看:



第一笔账:农民辛勤劳作奋斗一年的收入账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有多少人想过这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又有多少人亲身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又有多少人理解农民在田间劳动时的不容易?咱们不说解放前旧社会的农民生活状况,就说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农民种地完全是用的笨重的劳动工具,付出自己的体力劳动,每天起早贪黑在农田里,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争取多收入几粒粮食,在农田黄土里刨食,一滴汗珠摔八半,把一粒一粒粮食当宝贝似的收回家,确保粒粒粮食归仓。
古代诗人写了很多有关农民劳动的真实生活,唐代诗人李绅(772-846)写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经常读一读古人写的有关农民田间耕作的诗,就很受教育,而我又有深深的感受。我入伍前在河北老家枣强县三伏天曾不穿上衣,光着膀子,顶着烈日去铲地。说光膀子从开春就不穿上衣,锻炼出来了,到地里劳动,把上衣搭在锄把上。到地里干活,往地头一放或腰间一围,光膀子干活,汗任它随便流淌,还省了洗衣服,也节约延长衣服的寿命,不然不经过锻炼就光膀子一定会晒掉一层皮。当时是铲地瓜,边翻地瓜秧边铲地,前面铲随后草很快就被烈日晒死了。此时的劳动使我加深了对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理解。
就是这样的付出辛勤的劳动,天天忙,一年到头劳动下来有多少收入呀。所以要算一算一年劳动付出的收入账。以我老家我的亲身经历,劳动一年下来能收入多少钱?按以前两年三季,现在一年两季两年四季收成计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完全是靠农民的体力劳动,一年起早贪黑不停的干,每年的收成在向国家交完公粮后(粮食、棉花),剩余的也只能是解决一个温饱问题。说劳动,可以说过了年休息几天就开始劳动,一年也没有什么星期天。农民文化都不高,但都懂的勤劳,靠勤奋争取过的日子好一些,农民都懂得人勤地不懒,老人们总是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收好收坏在于勤,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道理。所以说农民为了生活的好一点,就是拼命干。就是这样一年不停的干,收入还是很低的。
那时就是靠天吃饭,种小麦一亩地用10斤麦种,每亩地只能收入120多斤,最好的年景收入每亩200多斤。当年的小麦一斤是0.127元,(即一角贰分七厘;)面粉长期定在0.185元,(也就是壹角八分五厘;玉米高粱0.09元即9分;谷子0.088元即8分8厘;绿豆0.146元即壹角四分六厘;地瓜0.05元即5分1斤;其它瓜菜都按0.02元即2分1斤计算。
1962年我在生产队担任会计,当年平均每人3.14亩地,(即三亩一分四土地),人们的生活都靠种地,不仅吃的穿的也向大地要。农村一家人所有铺的盖的,从脚到头穿的戴的,都是种棉花自己动手纺线织布,手工做针线活。做衣裤、鞋袜、帽子,以及擦脸的毛巾,都是自己织作而成。我从小到大,一直到当兵,穿的从头到脚都是母亲织布机手工做的。1965年我被调到公社担任水利员,才买了一块布料做了一件上衣。平日里生活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都向大地来要。油吃的是用棉花籽换的棉花籽油,再种点芝麻换点香油。其它零花钱靠养几只鸡、喂口猪、养只羊、喂小兔等,总之一句话,农民生活就是靠着祖先留下的几亩地,靠着自己的勤奋吃苦耐劳,生活是否过的好些全靠自己来奋斗。就这样一年辛勤劳动,今年盼着明年好总是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好,到头来年年干年年盼,年年奋斗,只能解决一个温饱问题。年景好风调雨顺还好,遇到自然灾害,在旧社会会饿死很多人,卖儿卖女,逃荒外地。新中国成立了,一年好于一年,真是遇到自然灾害、欠收,有国家统一调配粮食,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是当年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了七八十年代,条件好多了,生产力发展了,安装电、打深井,基本实现了科学种田,水利化、机械化,旱涝保收了。农民劳动力强度也减轻了,收入也增多了,由原来的二年三季,改为一年收两季。种小麦收了小麦再种玉米、地瓜等作物。种小麦一亩用麦种30——40斤,可浇地种的及时,上化肥亩产也高了,一亩可收1000多斤,好了1200-1400斤,就是差一点的土地也能收800斤,按这个收成再算笔账就有账可算了。
现小麦1.20元一斤,面粉2元多一斤。
种地支出每亩小麦麦种30-40斤x1.20元=40多元,每亩一袋100斤化肥110元,地浇三遍水,一遍50元x3=150元。耕种、打药、除草,共支出130元,总计支出400多元。
一年种两季,总的算起来,留足自己吃的,麦季小麦收入再投入再生产,种秋季作物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能收入1000多元。
可以说我的家乡是大平原,适合机械化,是条件比较好的农村。
种地算了两笔账,分两个阶段建国初期和现在相比的收入情况和劳动付出的情况,通过算这笔账来看农村的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看出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投入较大,农村农业科学化、机械化、水利化,农村农业全面发展的很快。



第二笔账:珍惜每粒粮食,算笔节约账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城市到农村变化都很大。不仅解决了吃粮问题,吃饱问题解决了,现在不再为吃不饱发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仅解决了吃的问题,而且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吃饺子随时包。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想做饭叫外卖,一个电话饭就送上门来了,一家人还经常的到饭店团聚。
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国山区边远地区的农村,虽然脱了贫,但生活条件还不够好,我们国家人口又这么多,土地这么少,只有19178279万亩土地养活1411778724人口,根据中国的国情,要把饭碗牢牢的端在中国人的自己手里,还需要艰苦努力,还需要注意节约,不要认为条件好了,自己吃饱了,就忘记了节约,就大手大脚,不把节约粮食当回事。到酒店看到有的人请客摆阔气,要一大桌子菜,没吃多少就白白的倒掉了,浪费现象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所以现在宣传"光盘行动"。
哈尔滨华德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为了更好的培养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师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政治工作课。为了把课程搞的更活、更形象、更有成效、更有教育意义,采取办法多样化,以"数一数、算一算、想一想、看一看"的教育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课前学生带来的各种粮食到了药店,用秤药的秤(比较准),一种粮食秤上半斤或一斤,装到瓶里作为标本,同时留作这堂课的纪念,并存放在展馆长期展出(注上详细说明)。第二步开始上课数数。2023年3月10日在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大教室,参加师生有80多人,在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温海洋,体验管理中心主任王郁黎,和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刘张的关心支持下,由刘存艳、肖春丰、金文雯、史澈、杨承翰老师组织学生参加五人一组,分若干组。开始让大家分别对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大米、绿豆,进行认真细致的数数,计算出每一种粮食一斤有多少粒,然后算一笔细账。



以上是数一数,第三让大家算一算按 1411778724人口计算(按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为准),每人只要节约一粒粮,如小麦一斤是多少粒?大米一斤是多少粒?玉米一斤是多少粒?高粱一斤是多少粒?黄豆一斤是多少粒?绿豆一斤是多少粒?算一算14亿多人口每人节约一粒粮,各种粮食各计算出多少斤。
每人每天平均按1斤计算,现在每人每天平均一斤粮就可以了,因为大人小孩老人平均数。现在副食品类较多,有肉类蛋类菜类多样化,够一个人吃多少年的?请大家再算算账,全国十四多亿人口,每人节约一分钱是多少钱?一角钱是多少钱?一元钱是多少?小麦二元多一斤,大米三元多一斤,都按三元钱一斤算够吃多少年。
以上以一粒粮食的旅行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课,首先算了两笔账,然后进行数一数算一算的环节,使思政课更进一步的深入进行;使所有参加这个活动的师生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下面就是留给同学们的思考作业题,以想一想看一看的教育方式,每位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通过这堂课的教育有什么感悟。
首先根据以上的活动,结合我的体会,谈想一想
1,想一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深刻含义,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2,想一想,农民用的是笨重的农具,常年在大地里进行体力辛勤的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做出很大的付出,换来的每一粒粮食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珍贵……
3,想一想,在旧社会我们的祖辈,虽然辛苦劳动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的艰辛生活又是怎样熬过来的……
4,想一想,旧社会因家庭贫寒,为了活命,有的卖儿卖女,有的为了吃上饭,不至饿死,把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送给较好一点的人家当童养媳……



5,想一想革命老前辈老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皮带,当时能充饥的东西都吃,他们以什么精神战胜困难的……
6,想一想:我们吃饭不及时就感到饿,一天吃不上饭就饿得受不了。在旧社会人们几天吃不上饭,甚至被活活饿死,会是怎样的……
7,想一想我们今天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8,想一想,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苦,也体验到了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知足的喜乐。我把小时吃的苦从来没有认为是苦,时常想起小时吃的苦,成为我一生奋进克服战胜困难的动力,激励我一生,享不尽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小时吃的苦不一定就是坏事,坏事变成好事。虽然谁也不想吃苦,但是还真的应该自愿的找苦吃,没有苦就没有甜,苦尽甘来,幸福是吃苦奋斗出来的……
9,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正确的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战胜种种艰难困苦,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哪会有全国各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10,想一想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无数革命老前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战,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那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
11,想一想,没有在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包括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
12,想一想,在解放前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1840年以后),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只要我们认真的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历史,过去和现在,就会使我们懂得很多很多,就会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就会深感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会深感我们今天生活的是特别的幸福…………
…………


以上讲的想一想,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很好的经常的想一想,总之关于想一想不知大家经常想过没有?不要忘记过去,应该经常的想一想,没有对比就没有甄别。坚持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艰苦奋斗,幸福生活是奋斗得来的。在生活上才会知足常乐,生活才会幸福。
第二看一看
1,看一看,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仅仅七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变化有多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2,看一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努力,在生产力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吃穿住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在解放前人们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巨变,吃水不忘挖井人……
3,看一看,人民生活在新中国是多么的幸福,我为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使我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面向未来更加信心满满……
4,看一看,使师生们感到知识的积累也和每粒粮一样,也要从点滴开始。同学们表示我们一定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在学习上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挤劲和钻劲,把学习搞好,努力认真的扎实的学习多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才会更好的报效祖国……
5,看一看,现在自己做的怎样?是不是在各方面注意节约了,对照检查自己看做得好不好,有什么差距,今后应怎样做?总之通过这次一粒粮食的别开生面的政治思想教育课,使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对学习雷锋的认识和自觉性,提高了节约意识和自觉性。
使同学们认识到现在条件好了,更应该注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节约不节约,浪费一粒粮,不仅仅是几粒粮食的问题,而是珍惜不珍惜农民艰辛的劳动成果,是对劳动人民尊重不尊重的问题。
认识提高了,节约意识增强了,今后一定时时刻刻注意节约每一粒米、一分钱、一度电、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为支援国家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注:1,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是因为教育形式新颖,方法灵活。活动由学生主持,把学生都发动起来,调到了学生直接参与的热情。教育直观看得见,记忆深,给参加这次活动的每一个师生留下一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2,文章算一算的有关数字是去年的,入化肥去年110元一袋,今年涨到了200元一袋。

 


· 前期点评 ·
孙老师,感谢您的分享。此活动我很关注,我认为形式新颖,育人效果非常好。您用最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收获最实用的知识。如果现在的大学生珍惜粮食都做不到,何谈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您的这个活动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思路,要注重细节,以小见大。谢谢您,祝您身体健康,期待后期有机会跟您见面和交流。
哈尔滨华德学院
辅导员:郝云松
2023年3月29日晚


从细微处见广博
感情真挚且浓烈
一颗麦芽孕育着希望
满腔热情启迪芸芸众生

刘彦峰
2023年3月30


七绝:红色收藏家一一孙凤来(平水韵)
文/郭章立

八旬老者若青年,
倾集红珍意志坚。
著作书刊凝历史,
夕阳依旧焕新篇


注:孙凤来,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人,1946年生,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退休前是武警哈尔滨武警学校上校副校长。年近八旬的他一生钟情于收藏红色物品,收藏了大量红色物品,建有红色物品展览室,其中多种版本的《平原枪声》收入其中,为繁荣祖国红色文化做出突出贡献!

~~~~~~~~~~~~~~~~~~~~~~~~~~~~~~~~~~~~~~~~~

附:

百花齐放网 || 孙凤来:锄禾日当午 | 一粒小麦的旅行记(上)

https://hlj.30edu.com.cn/Article/52d4e72f-2849-4741-bbd1-3f97c3376ce6.shtml

百花齐放网 || 孙凤来:锄禾日当午 | 一粒小麦的旅行记(上)续篇·点评汇集

https://hlj.30edu.com.cn/Article/02ee6adc-a5f5-4482-ae2c-2f338a10ec25.shtml

作者
简介

孙凤来:1946年5月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魏洪流故村人,中共党员,196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战士、班长、指导员、教导员、学员大队大队长(副团)、处长(正团),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副校长等职,1988年12月20日被授予上校警衔。1996年4月在武警部队退休 。

退休后,全身心投入社会公益活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喜欢收藏、旅游、摄影。

原为黑龙江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红色收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散文诗创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等。

主要藏品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书籍及红色书刊6000余册,其中毛泽东诗词400多个版本。1996年4月,无偿捐献给国家两件珍贵藏品,其中“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自2008年7月以来,收集收藏了取之于全国各地的国土标本103瓶,堪称珍品,其意义深远。

1999年8月1日,创办了“中国革命战争史料家庭收藏馆”,义务对外开放。多年来,参加省、市有关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种红色收藏展览60多次,其中个人办展30多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文物报》《人民武警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生活报》《老年报》《晨报》《家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

2011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专著《回忆也甜蜜》。

2017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专著《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8年3月,将多年收藏的有关雷锋物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哈尔滨华德学院,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将雷锋藏品创建了雷锋纪念馆,常年对校内万人师生开放、为育人支撑,对外辐射哈尔滨新区,服务龙江红色文化教育。

2019年3月5日,被聘任为哈尔滨华德学院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

2019年5月21日,将几十年收藏的《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书法、往来50多封书信、书籍(其中《平原枪声》小说二十个版本),和抗战的数百件(册)文物和物品,无偿捐献给家乡枣强县。

2019年6月12日,被哈尔滨华德学院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客座教授,并由学校创办人顾德库校长在全校召开的大会上亲自颁发证书。

2019年9月9日,主编56个民族书写《毛泽东诗词书画作品集》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中华文化宝库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2019年6月——现在,在道里区星光耀社区举办“传承家风展”。

2019年9月——现在,“庆祝建国70周年,56个民族书写毛泽东诗词书画作品展”在哈尔滨华德学院图书馆开幕。

2021年4月,与老伴霍淑棉、长子孙洪胜专程到山西省晋城县寻访《平原枪声》小说王小宽原型的故居。

2021年5月,主编《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著名作家李晓明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由政协枣强县委员会出版。

2021年获得由国家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2021年12月26日被家乡衡水市红研会聘为顾问。  

近年来,多次赴枣强进行《平原枪声》小说背景地寻访,正在撰写《平原枪声背后的故事》。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